与您共建海外华文文化平台 壹嘉图书被哈佛燕京、耶鲁、哥伦比亚、斯坦福、伯克利等一流高校图书馆收藏 在全球各大网络书店,以及华盛顿季风书园等均有销售
与您共建海外华文文化平台 壹嘉图书被哈佛燕京、耶鲁、哥伦比亚、斯坦福、伯克利等一流高校图书馆收藏 在全球各大网络书店,以及华盛顿季风书园等均有销售
2013年度“中國好書獎”得主 《洪業傳》作者新著
陳毓賢是近年來相當活躍的一位學者。她為上世紀早期重要學人、歷史學家洪業所撰《洪業傳》,曾獲2013年度“中國好書獎”,并入選新浪網等多種媒體好書榜。她也曾與周質平合著記錄胡適與韋蓮司半世紀情緣的專著,并與白睿文合作翻譯王安憶長篇小說《長恨歌》。
一生熱愛中國文化,與漢學家相伴(陳的先生是漢學家艾朗諾),生活在漢學圈中,陳毓賢戲稱自己是“漢學票友”,這本書也順理成章地命名為“寫在漢學邊上”。本書中,陳毓賢從親身經歷和第一手資料出發,描寫、記錄她所熟識、了解的一流漢學家們,如韓南、司禮義、柯立夫等,以及胡適、趙元任等中國學人,和燕京大學教授群。她與眾不同的私人化視角,使我們能從個人生活的角度去了解漢學家們,以及他們所從事的研究。
點擊閱讀樣章
陳毓賢,祖籍廣東中山,生長于菲律賓馬尼拉。曾就讀台灣師範大學,獲華盛頓大學比較文學碩士,波士頓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從事金融業多年。退休以後以寫作自娛,記錄二十世紀人物,在美國及中國兩岸三地報刊發表。曾著《洪業傳》、(哈佛大學,1988;聯經,台北,1992;北京大學,1996;商務印書館,北京,2013),與周質平合作用英文介紹胡適和韋蓮司半世紀友誼和戀情的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 The Half-Century Romance of Hu Shi and Edith Clifford Williams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09),并與白睿文合作英譯王安憶的長篇小說《長恨歌》。
邓嗣禹早年求学于燕京大学,继而赴哈佛大学,攻读费正清的博士。几年中与费正清合作发表了有关鸦片战争、清朝行政制度研究等多种具有开创性的论文,大获学术界好评。此期间他也成为芝加哥大学东亚系讲师、东方图书馆馆长,并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相继任教哈佛大学、印第安纳大学。由于他在汉学研究中取得的杰出成就,在他去世时,年过八旬的费正清专门写了悼文,纪念这位"亦师亦友"的学生;印第安纳大学定制了一块纪念铜匾,永久悬挂其东亚图书馆。
本书作者彭靖为邓嗣禹的外孙。在本书中,作者以其祖辈在燕京大学、哈佛大学求学与任教历程和学术研究为主线,将邓嗣禹作为一位杰出的历史学家、图书文献学家、语言学家和汉学先驱者,在科举制度研究、中国传统经典英译、清代行政制度研究、鸦片战争研究,以及现代汉语教学等多方面,具有开创性的成就重新展示给读者。
同时,作家通过邓嗣禹的活动,将众多著名学者,如胡适、费正清、洪业、冯友兰、杨联陞等,和燕京大学、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等学术机构串联在一起,考证出众多史实,补充与纠正汉学界的一些误读。其中一些被尘封和已经近乎湮没的历史,如芝加哥大学开始现代汉语教学的真正时间;被研究者遗漏的胡适在芝加哥大学的中国思想文化讲座;林语堂英译《红楼梦》;费正清的第一部中译著作;以及从未公开过的邓嗣禹与裘开明、钱存训的通信,等等,由此勾勒出美国汉学在一个时代的部分研究发展图景。
彭靖,高级工程师,管理学博士,担任著名企业高级管理职务的同时,兼任北京大学、香港国际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记文学协会会员。近年主要从事东方管理理论、科举制度、美国汉学家研究,并曾在中山讲堂、天一讲堂、泰达文化讲坛等进行相关专题讲座。曾获第十届丁玲文学奖,入选"2014年不应该错过的108本好书"等多种荣誉。
“傾聽這個世界最傑出者的聲音,儲存豐饒的精神遺跡。”
這是前《南方週末》高級記者夏榆文化访谈的精华结集。上卷《在時代痛點点,沉默》,收入他對四十位國內一流文學、思想与文化精英的訪談,并補齊了簡體版中刪除的七萬余字;下卷《在異鄉的窗口,守望》收入他與大量國外文化、政治、媒體精英人物的訪談對話,并補齊了簡體版中被刪除的三萬余字。史鐵生、莫言、余華、帕慕克、阿多尼斯、埃科、桑塔格、德里達、米沃什、哈維爾、瓦文薩、阿爾·戈爾……這些閃閃發亮的名字背後,是眾多傑出的生命,無數精彩動人的故事。夏榆通過一篇篇極見功力的訪談走近受訪者的靈魂,展示出他們對文學藝術、對世界人生的獨特思考,為中國与世界當代文學史和當代精神文化史,留下了寶貴的記錄。
夏榆,作家、文化記者。多次訪問海內外思想、文化、政治精英,報道大量具有公共意義的人文事件,成為記錄時代變遷和社會轉型的文本見證。多次報道"諾貝爾獎頒獎盛典"。著有長篇小說《我的獨立消失在霧中》《我的神明長眠不醒》《黑暗紀》;隨筆集《黑暗的聲音》《白天遇見黑暗》等。獲《人民文學》散文獎、新浪潮獎、在場主義提名獎、中國報人散文獎。
针灸,带着奥妙东方文化与哲学的神秘色彩, 四五十年来逐渐登上了美国医学的大舞台。人们带着不信、迷信与半信半疑的心态踊跃尝试针灸。首先发现它能止痛,这可解决了大问题,科学家们纷纷从西方医学的角度、解剖学的理论来刨析其机理,意欲把针灸纳入西医学理论的框架,成为西医治疗的一个技术手段,一个therapy。
但是他们无论如何也无法解释,为什么那么多的疑难杂症,如心肌病、急性肾衰、重症肌无力、莫名复视、椎板手术后二便瘫、心绞痛、胆绞痛、胃痉挛、胃下垂、消化不良、膈肌痉挛、焦虑发作、Bipolar、荨麻疹、肠激惹、fatigue、溃疡性结肠炎、局限性硬皮病、退化性膝关节病、不安腿、甲状腺机能减退等等等等......众多西医查不出来病的病,查出来也治不好的病,多次急诊也解决不了的痛苦,那么多奇奇怪怪的病症,瞬间或几次被针灸治好了,why?解剖学不够用啦。
针刺到底能够治疗什么病症?针刺的本质是什么?看在美独立开业30余年的执照针灸师王伊明医生娓娓道来:
针刺是促进自愈能力的一种治疗方法。一切神经内分泌免疫及其其指挥下的神经、肌肉,骨骼肌、平滑肌等等的功能紊乱在中医理论框架下,都是气机失调。这些气机紊乱症候群有共同的发病特点、临床表现,散在于内外妇儿,神经内分泌免疫,甚至眼科、足科、皮肤科等等各科。其诊断有症候群、发病特点可以依据,其治疗有规律可循。
"气"是西医理论的盲区,那么医患双方是如何感知这神秘之气的?针刺时候的最佳针感是什么?什么样的疾病、什么样的人群可能从针刺治疗中获益?王医生在最新出版的《医话随笔》中平实地道出她的经验笔记。
王伊明医师1977年毕业于原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留校先后任教于方剂教研室、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1991年来美,1992年作为针灸师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市独立开业至今。
王医师不仅医术精湛,广为病人所称道,而且勤于思考,多有学术成果。曾受命编辑并导演部级课题电教片《中医痰饮》,著有《家庭饮食保健法》(北京出版社1993年6月版)、英文针灸宣传册《How Does Acupuncture Work》等,并在中美报刊上发表《为古方权量正本清源》《理论中医的研究对实现中医现代化具有战略意义》《中美中药概念差与译差》《针刺调理气机紊乱思路》等多篇论文。曾在北德州大学(UNT)人类学系,德大达拉斯分校(UTD)人类学系等作中医讲座。
这是加州尔湾一位热心公益、钟情写作的华人牙科医生的疫情日记,为美国的新冠疫情提供了一份难得的详尽充实、视角宽广的记录。从2020年3月21日到2022年11月27日,这册日记差不多完整地伴随了新冠疫情在美国的始终。它记录了疫情期间的几乎所有重大公共事件,从围绕口罩的抢购与捐赠,疫苗风波,到"微信保卫战",到疫情期间爆发、席卷全美的社会运动如"黑人的命也是命"、反亚裔歧视,乃至中美贸易冲突,2020年美国大选及其所带来的撕裂,也记录了所在的华人社区疫情期间丰富多样的生态:从互相守望、齐心协力为所在地捐赠物资,到组织参与公共活动,发起公益行动,到传递谣言阴谋论、不容异见,等等;当然,还记录了余春烛与自己的小家庭疫情期间从紧张应对到谨慎出游,再到从容享受生活的过程,以及对于防疫抗疫方式、种族关系、中美关系、统独问题等诸多热点问题的独到思考。在书的最后,也收入了余春烛在疫情期间创作的诗、小说、散文、书评等文学作品。
这是一份紧贴生活的时代记录,也是一份坦率真诚的思考记录。阅读这份记录,不仅会将我们重新带回刚刚过去的疫情时代,拾回已然淡去的疫情记忆,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新冠疫情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契机。
余春烛,出生于1966年。北京医科大学学士,美国南加大USC博士。美国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会员,美国雕龙诗社会员。小说,诗歌,散文散见于报刊。自营公众号《余哥唱晚》。
2020年2月26日,加州戴维斯大学医院确认一周前收治的一位病人测试阳性,是加州当时所知的第一个新冠病人。2月28日,一位没有明确接触史的老年妇女检测阳性,入住了离作者住处不到十公里的El Camino医院。2月29日,一位五十多岁的男性在西雅图去世,是美国当时已知的第一位由于新冠肺炎失去生命的患者。这一天,冬凯开始结绳记事。
在瘟疫最严峻的这个期间的100篇日记中,冬凯记录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他所看到的丑恶,更记载了他看到的大爱;记录了他对社会不平等现象的愤慨,更记下了争取公平正义的人们给他带来的力量;记下了他对受到挑战的民主制度的担忧,更记载了捍卫民主制度的人们给他带来的鼓舞。最重要的,是每一篇日记给他带来的审视自己内心的宝贵机会-- 特别是在那心神不宁的时候。
为本书撰写后记时,正值2021年的美国独立日。冬凯感慨:虽然我们还没有取得对瘟疫的最后胜利,我们的民主制度还没有达到所能达到的美好,我们的社会还有很多的丑恶;而当我仰望不远处上空升腾的节日焰火的时候,我知道:明天,会更美好--因为我们在一起。
上官东恺,出生于墨子故里,仓颉故乡,15岁入读清华大学理工科,25岁获英国牛津大学博士学位后在美国生活工作至今。于多家国际知名的电子企业领导全球技术团队,在微电子领域曾有专著、数百篇论文和几十项发明。为IEEE会士(Fellow),并曾参与多个国际行业学会理事会,数年来获多项业界奖励。其间逐水草而居,上世纪曾先后生活在美国阿拉巴马州和密西根州,而适应不同的气候冷暖、方言口音以及地方文化。本世纪以来安居加州硅谷,多年来穿梭于东西之间,来往二三十个国家;钟情于文理之中,生存中又求生活。业余习字练琴,郊游吟诗,以觅知音,而求同好。性孤僻,易冲动,特立独行,苟且偷生中奢望诗和远方,在两极分化的社会里信守和而不同,在日益疏远的人群间寻觅心灵共振,在平淡的生活中追求美好。
玛莎-儒特(Martha Root, 1872-1939)是巴哈伊重要的早期信仰和传导者,去世后被尊为"圣辅"。中国是她全球传导之旅的重要一站。作者从浩如烟海的中英文报刊资料中爬梳整理出线索,理清了儒特中国之行的具体行程、日常起居与传导活动;尤其是她与中国知识界和中英文媒体的交流与合作。由于世界语与巴哈伊的紧密关系,本书也第一次梳理了上世纪早期世界语在中国的传播,以及胡适、胡愈之、蔡元培、周氏兄弟、于道泉、陈原、冯省三等对世界语运动的支持和推动。
蔡德贵,1945年生,山东招远人。1970年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季羡林晚年学术助手。现任大理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教育为21世纪(EDU21)董事。曾任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巴哈伊研究中心主任、《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和东方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大学哲学系兼职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巴哈伊文献翻译项目顾问、教育部九五、十五规划宗教学科评审组专家等。先后在埃及、美国、瑞士、沙特阿拉伯、以色列、日本等地访问研究和参加学术活动。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宗教。
把大师与草根文艺人置于同等地位,打碎惯性批评模式,将诗学批评和美学批评两种原则重构成"双面一体"的"金币"式批评理论,从而逼近本体的"通约性"批评场域,解构了西方既有权力话语性质的批评势力,为开辟21世纪全新文艺批评思想起到了先导作用。本文集不仅涉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慕克(2006)、高行健(2000)和特朗斯特罗姆(2011)等人的文学批评,也向世界级艺术大师毕加索发出严厉质疑;不仅对古希腊赫拉克利特、巴门尼德的哲学观念提出独特见解,同时对德国人康德、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发起挑战。而在如是的颠覆态度下,却对默默无名的文艺新人予以温情的肯定和热切的鼓励。全书语言犀利、冷酷,但不失率真与诚恳。
圣童(1964),诗人、哲学家、批评家、编剧,理工本科背景,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人文学博士(2013)。目前为独立学者,从事哲学、诗学、美学、艺术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出版专著40余种包括《神性本体哲学》(ASAKA汉语文学出版社,悉尼,2011),《神性本体诗学》(ASAKA汉语文学出版社,悉尼,2011),《形上本体论哲学》(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天津,2011),《狼图腾批判》(学林出版社,上海,2007),《世纪末》(长篇诗体悲剧)(ASAKA汉语文学出版社,2011),《圣童十四行:时间之魅》(ASAKA汉语文学出版社,2011)等。
這是一部由海外華人撰寫的西方古典音樂專著,收錄了作者多年來的筆耕成果,即20餘萬字以貝多芬為主題的文章作品,形式有詩歌、隨筆、散文和評論。內容涉及偉大作曲家貝多芬人生與事業的各個方面,從出身經歷到情感生活,從時代背景到思想意識,從作品評介到賞樂解析。全書史料翔實,信息豐富;論證嚴謹,評述精闢;情理交融,文筆優美。出自一位非學院派的貝多芬學者,本書的一大特色是個性鮮明,超脫傳統條條框框的束縛制約。基於對所書歷史人物及其作品全面深刻的理解認識,作者在一些重要專業課題及領域推出了個人獨闢蹊徑富有首創性的論點和意見。
章凝:美籍華裔詩人、作家、貝多芬研究學者、貝多芬作品演奏版本鑒賞家。學歷中國工程學士、美國大眾傳播碩士,現任職政府部門IT基礎結構管理。有詩歌、散文、小說、評論等多篇作品發表於海內外媒體並獲獎,出版圖書 《英雄命運—貝多芬250年頌》(北美壹嘉出版社)、《英雄命運—章凝小說集》(北美壹嘉出版社)、《英雄命運—章凝散文集》(臺灣秀威出版社)、《英雄命運—章凝詩歌隨筆集》。
作为"谱看世界"丛书的第一卷,本卷的任务是:较为全面地剖析承认绝对真理世界观各个主要理论分支存在的重大理论问题,同时介绍不承认绝对真理世界观自己的相应解决方案,为其后各卷构建不承认绝对真理世界观的全新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作者认为,作为对组成世界的最基本要素的理解,元数学或元物理意义上的"点"是包括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在内的各种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对"点"的确定性认识决定了它们的共同特性:相信绝对真理的存在,并且力图追求绝对真理。对于这种世界观而言,世界万物都直接起源于这个真理,或可以被这个真理完整地加以解释。而作者试图建立一种不承认绝对真理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之下,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的世界,世界万物始终都在变化之中,没有绝对的永恒,其并不追求所谓的绝对一致和观点的完美,而是对事物表达的包容性。而不承认完美,其实包容了更多的美,让美永远都可以去追求、可以创造、可以改进,从而使未来永远都有更美的希望。
若缺,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从业律师,2003年起从事独立研究。主要著作有《社会系统学的基本原理》、《社会系统的组织与未来社会形态》等。本书与2019年出版的《说东道西》、2020年初出版的《左派与右派的理性对话》为作者正在写作的谱看世界丛书中的三卷。
在这个越来越极端化的世界上,左派与右派之间的理性对话还有可能吗?
作者的回答是,有。前提是,双方都放弃自己所信仰的是"绝对真理"的想法,并认识到社会治理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终极答案。
作者认为,包括中国左派所信奉的马克思主义和右派所信奉的自由主义在内,西方文明的共同特征是过分强调人类的自私本能,其社会治理方式则重在保护个体权益以及限制自私之恶。中国文明则过分强调人类的群体依赖本能,对个体价值和权益压制多于保护。而自私与群体依赖同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类种群生存发展缺一不可的必须条件。
因此,左派与右派都应该跳出藩篱之外,学会用"谱"的概念来看待问题。人们的各种理念以及基于理念所设计的制度、架构,都不是绝对正确、永远有效的。社会治理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采取以变应变的方法,构建能够及时对社会问题作出反应的充分灵活的治理机制。
本书为若缺“谱看世界”丛书之第四卷。
若缺,北京大学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从业律师,2003年起从事独立研究。主要著作有《社会系统学的基本原理》、《社会系统的组织与未来社会形态》等。本书与2019年出版的《说东道西》为作者正在写作的谱看世界丛书中的两卷。
作者在本书中首次在学术上明确提出了中华文明世界观这个命题,并将其概括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共同载体。
由文明世界观这个角度出发,作者对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特点进行了重新审视,在他看来,是否承认绝对真理、以确定性还是不确定性作为事物的基本性质,是中西文明的本质区别。对于中华文明来说,过分强调不确定性而轻视确定性,一方面使中华文明保留了坚强的韧性和无限的发展可能性,另一方面使她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方面远远落后于西方文明。西方文明与此恰好相反。作者在赞扬西方文明在科技发展和社会管理上的卓越成就的同时,也指出了被今人奉为圭皋的民主体制、自由主义以及科学实证体系的重大缺陷,并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发展提出了自己颇有创见的思路。
本书为作者“谱看世界”丛书之第二卷。
若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固体地球物理专业硕士, 目前为执业律师,业余从事独立研究。已出版《社会系统学的基本原理》(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版)。作者计划继《说东道西》之后, 继续与壹嘉出版社合作出版系列丛书"谱看世界", 预计含《从点说起》、《大科学大视野》、《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问题新解》等共八卷,其中第一卷《从点说起》已完稿,将于年内出版。
儒学从其本质上来讲是一种实用哲学。《实用儒学》梳理了从原始儒学到当代儒学一以贯之的注重"躬行"、"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传统,联系儒学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美国的发展与实践,指出儒学在当代所具有的普世意义和理论发展空间,以及对于当下中国与国际的社会建设的指导意义。这是第一部从实用角度阐释儒学及其当代意义的著作,立论坚实,视域宽阔,值得儒学研究者,政府、企业管理者以及关心儒学和未来社会发展的读者关注。
蔡德贵,1945年生。1970年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大师季羡林晚年学术助手。现任大理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教育为21世纪(EDU21)董事。曾任《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宗教。
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擎旗人胡适,坦承自己的新文学思想受到巴哈伊文明的影响。而最早在1893年美国芝加哥世界宗教议会期间,就有中国知识精英和来自中国的西方人士接触到巴哈伊文明。晚清民初的新学通过美国李佳白博士等人的传播,在中国产生重大影响,新学中就有巴哈伊文明。后来,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与巴哈伊信仰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增多,而且影响到孙中山,然后通过曹云祥、颜雅清、廖崇真等早期中国巴哈伊知名人士的社会影响力,扩大至全中国,对中国的近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晚清民初的新学,其中包括巴哈伊文明,是新文化运动的助推力。
As a religion established in 1844, Bahai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at a very early stage and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Chinese intellectual elites such as Dr. Hu Shi, Mr. Cao Yunxiang, the president of Tsinghua University, among others, thus have an impact on the emerging New Culture Movement and other new studies sprouti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Professor Cai Degui conducted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how Bahai spread into China as well as the key figures in this process such as Presbyterian missionary Gilbert Reid, correspondent Martha Louise Root, and how some prominent Chinese such as Hu Shi, Sun Yat-sen perceived Bahai.
蔡德贵,1945年生。1970年北京大学东语系阿拉伯语专业毕业。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大师季羡林晚年学术助手。现任大理大学客座教授、美国教育为21世纪(EDU21)董事。曾任《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顾问、中国宗教学会理事、中国社会科学院巴哈伊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学术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和东方哲学、宗教。
智效民,当代知名学者,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称,有多种作品问世,其中《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曾获2005年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之书”,《八位大学校长》引起知识界和教育界高度关注。
今日中国有官方版的“中国梦”,而百年以来,中国人有着自己的“中国梦”,并且对这些梦想进行过积极、深入的探讨和广泛的实践。本书对于这些“百年旧梦”,进行了有益的发掘和整理;范围所及,既包括著名的学者、科学家、报人如胡适、丁文江、王芸生、常燕生、何廉等,也包括政治家、军人们,如熊希龄、张学良、盛世才等等,其领域遍及学术、教育、言论自由、乡村建设、政治实践等各方面。
本书中国版上市不久即遭下架。
While China is pursuing an official version of "China dream", in the past century Chinese people have had their own "China dreams" which had been actively discussed and some even put into practice. Some were famous scholars, journalists, scientists, economists, politicians even warlords, among which are Hu Shi, Ding Wenjiang, Xiong Xiling, Wang Yunsheng, He Lian, Sheng Shicai, etc. What kind of China dreams did they have? What discussions and practices did they take? Mr. Zhi Xiaomin discusses about their dream of constitutionalism, demorcracy, freedom of thoughts and speech, education, and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this well-organized book, and it offers a reference system for contemporary China.
智效民,当代知名学者,以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研究著称,有多种著述,其中《胡适和他的朋友们》曾获2005年度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推荐之书",《八位大学校长》引起知识界和教育界高度关注。
Known for his research on modern China's intellectuals, Mr. Zhi Xiaomin won the National Library's Wenjin Book Award in 2010 for his work "Hu Shi And His Friends". His book " Eight College Presidents" earn widespread attention because it touched the core issues within todays Chinese education system.
美国梦曾经是美国的骄傲,是千万移民的憧憬与生活的动力。如今随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迁,美国梦的真正内涵是否发生了变化,美国梦还在吗?
阙维杭曾长期担任美国某华文媒体主编兼主笔。工作需要与个人兴趣,使他一直跟踪美国社会变迁,对美国社会有着全面的观察与思考。奥巴马新上任时有什么样的美国梦?高科技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什么?枪械为什么成为美国的老大难问题?华人如何看待种族歧视问题?怎样科学看待大学排行榜?还有薪酬悖论、移民问题、2016年美国大选热点等等, 它们共同描绘出一个立体真实的今日美
国,不啻为帮助我们了解美国现实的一个好窗口。
The American dream was once the pride of the United States and was the power of the life and dreams of millions of immigrants.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American society, has the true spirit of the American dream changed? Does the American dream still exist? William Que had long been a chief editor and writer for a Chinese media in America. He has been tracking American society change out of work demands and personal interests and has had a comprehensive observation and thinking on American society. What kind of American dream they had when President Barack Obama took offic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tech and city development? Why are guns a chronic pain in America? How do the Chinese think about racial discrimination? How to scientifically view university rankings? In addition, pay paradox, immigration problems, hot topics of the 2016 American election are also of his concern. All of these present us a three-dimensional real America today and enable us to know better about American
阙维杭,前《侨报》主笔,作家。出版有多种文学、社会批评著作。
Copyright © 2025 壹嘉出版 1 Plus Books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GoDaddy Website Builder
We use cookies to analyze website traffic and optimize your website experience. By accepting our use of cookies, your data will be aggregated with all other user d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