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壹嘉出版的特色丛书,致力于历史的个人记录。胡适说,每个人都应该写自传。我们相信,历史是长河,个人是水滴,正是千万水滴的汇聚,才有了长河的奔腾汹涌。
本系列不限于自传,只要是个人记录的历史,都可纳入其中。
申泮文(1916-2017),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祖籍广东从化,南开中学 1935 班毕业生,1936 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1946年被聘为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员,历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无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山西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南开大学元素所副所长、教授。
在西南联大前后近万师生中, 申泮文先生是极罕见的经历了从长沙临大、湘黔滇旅行团到昆明联大全过程,并最后押运三校公物北返,为联大划上句号的一 位:他作为南开大学化学系青年教员,在1946 年 7 月联大复员时参加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迁运委员会,被委派为三校第二批 300 吨公物北运任务的押运组主任押运员,历经一年艰险,于 1947 年 7 月结束押运任务,到北平交割清华、北大公物,回到天津,至此为西南联大画上旬号。 更为难得的是,他熬过动荡岁月,将丰富、详尽的原始文字和图像记录保存了下来。
本书由申泮文的女儿申红和助手车云霞共同编选,分为文版和图版两册;文版收入申先生撰写于不同时期的回忆联大生活、联大人的文字,以及所保存的与联大师友的通讯往来;图版收入申先生所保存的从南迁到北返的九年间的大量联大生活照片,以及后期与联大、联大人相关的照片,其中很多文件和图片是首次面世,极为珍贵。
本书是“壹嘉个人史”系列最新一种。
申泮文(1916-2017),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祖籍广东从化,南开中学 1935 班毕业生,1936 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1946年被聘为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员, 1949 年以后,历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无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山西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南开大学元素所副所长、教授。
"那是外省人被迫浪跡台灣,望鄉不見歸路的年代,他們流徙孤島,心在祖地,這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感情在動盪的世道裡,只有默默索求於舌尖上,細細的吸啜並品嚐從茶香到稻香的熟悉記憶,慰籍基因種子裡深植的土香。"
作者生於台灣,是外省第一代。她在這本書裡用稻香与美食串起來的,是對滋養她成長的那方水土的眷念,是對動蕩歲月中千方百計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的父母長輩的感激與懷念,更是一個成年人回首懵懂往事,對當年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歷史的重新發現。從隨太平輪葬身海峽的作家、出版家姑父,到抗戰飛虎隊中方代表、日本投降時接管台北戰區空軍司令、孫立人將軍陸軍總部轄下情報署長林文奎將軍的遭遇,到父親與葉公超先生的忘年交,等等,為這滿载個人記憶的小册子,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感。
黃雅純 (筆名:玄黃),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任職美國公立高中數十年。教學之餘埋頭美術與文學創作,並擔任世界女畫家協會(INWAC)舊金山分會會長。 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說《南寧舊事》 (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中篇《尋找玉 蘭花》、《紅白罌粟花》《鴿城》《那年,蝶年》等。 其中《尋找玉蘭花》獲 2011年度 中國《小說選刊》全國筆會中篇小說壹等獎。作品集結成書《紐約麗人行》( 長江出版社,武漢,2012)。散文和詩持續發表於美國,中國各大雜誌。
这是一部自传体纪实小说,是二十世纪中叶一位普通中国人的血泪沧桑历史,记录了他所经历的日本侵略、国共内战、建立新中国、建国之初,以及后来一系列政治斗争,反右、大跃进、文革,直至中国跌落至濒临崩溃的黑暗深渊。
在这本书里,你会看到一个从小失去父亲庇佑的孤儿是怎样跌跌撞撞地成长,感受他在成长中所遭遇的无尽的贫穷、苦难和辛酸。他把对父亲朦胧的爱转移到对父亲的政党和他所从事的事业中,却在年仅17岁时,因为说了一句真话而被党抛弃、除名;在随后的反右斗争中,他又被打成右派,成为阶级敌人,在24岁的青春年华,在政治上被处以死刑......你将看到一个普通人在历史大潮之中,如何翻滚挣扎,如何摔得头破血流,又如何小心翼翼地生存下去。你也将看到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心存的正义力量,看到他 "长太息以掩涕,哀民生之多艰"的思索。
作者温雅娟,动荡的文革年代出生于草原钢城包头,在黄沙漫漫的边塞小城度过物质极度匮乏的童年和少年,精神却一如草原骏马自由奔放,无拘无束。18岁时,怀揣当年烈士祖父未竟之学业梦想,以极优异的高考成绩放弃北大而进入北师大。毕业后担任大学会计教师若干年,外企财务总监若干年;移民加拿大之后,专业税务师若干年。育有两名学业出色的子女,父慈子孝,家庭美满。 本书是作者基于父亲的笔记与父女之间的多次交流,以父亲的口吻和自传的形式,首次开启的文学探索,也是作者与上个世纪的历史展开的无数次对话。疫情肆虐期间,作者闭门造车,笔耕不辍。历时三年,搁笔之时仍意犹未尽。 唯愿此独立之思考和不屈之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愿我们的民族不再经历这样的磨难!
抗戰爆發後,被日軍占領的平津地區活躍著一支由中學生自發組織的抗日團體--抗日殺奸團。他們多次在天津和北平展開爆炸、暗殺等抗日殺奸行動。
在抗團組織遭到日軍破壞之後,他們的行動轉向了搜集情報和動員知識階層脫離淪陷區等工作。 這個團體的成員多半是高官貴戚、富商名人之後,非富即貴,比如:
北洋政府總理熊希齡的外孫女馮健美;
北洋海軍總長劉冠雄將軍的孫子劉友深、劉友淦、外孫王文誠、王文鑒;
偽滿總理鄭孝胥的兩個孫子鄭統萬和鄭昆侖;
第十一戰區司令長官孫連仲將軍的兒子孫湘德和女兒孫惠書;等等。
他們親自組織、策劃並親手執行了影響深遠、甚至引起中英日三國外交紛爭的暗殺活動。 當年或傷或死於他們手中的漢奸有:
《新民報》編輯局局長吳菊癡;
北平建設總署、總工局局長俞大純;
教育局局長陶尚銘;
天津商會會長王竹林;
天津儲備銀行的經理、海關督查程錫庚等,以及
未刺殺成功的川島芳子和周作人。
今天,抗日殺奸團的成員已日漸雕零,這段歷史更是鮮少為人所知。 本書作者賴恩典自籌經費,花費數年時間,奔赴北京、上海、美國和臺灣,找到並采訪了仍然在世的七位當年的抗日殺奸團成員,錄製下寶貴的視頻資料,並從中整理出30余萬字口述歷史,匯編成這本《逆流者》,為這段歷史保留下珍貴的第一手資料。
而今這七位老人只剩三位在臺灣,中國大陸已無抗團成員,全球抗團成員也僅剩五位。
賴恩典,福建人,紀錄片導演。2005年策劃騎單車走滇緬公路,歷時60余天,騎行千余公里,拍攝紀錄片《重返滇緬路》,同年該片被列入中國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六十週年全國四十部重大歷史題材作品之一。2007-2008年,在廈門發起設計、印刷和義賣T恤,籌款數萬元資金幫助老兵。2009年,設計中國大陸第一本關於抗戰史的掛歷。2018年3月,受堪培拉國立大學邀請,赴澳分享口述歷史創作。2010年至今,利用業餘時間奔赴中國18省以及港澳台和美國等國家與地區,搶救性記錄了137位抗戰老兵的口述歷史,包括飛虎隊、諾曼底登陸戰參與者、南僑機工、慰安婦、海軍、抗日殺奸團、偽軍等,總口述時長42,000分鐘。
二戰時期,根據中美兩國政府達成的協議,一批批中華民國空軍飛行員先後被送到美國,參加培訓。大部分學員學成歸國,投身於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鬥,許多人為此付出了年輕的生命。還有一部分學員則在培訓期間逝於飛行事故。由於戰亂和中國接連不斷的政治運動,他們的家人大多未能得知他們死難的具體情形,更不瞭解葬在何處。而這些出師未捷身先死的年輕人,如同被遺忘的孤兒,七十年來遠離祖國與親人,在異國他鄉,一抔黃土,掩埋了他們殺敵報國的雄心。
本書作者李安的二叔李嘉禾便是如此。1941年投筆從戎時,他是西南聯大物理系三年級學生,次年秋赴美,一去未歸。六十年後,李安家人終於在德州埃爾帕索(El Paso, TX)布利斯堡國家軍人公墓找到了他。去墓地祭拜二叔時,他們驚訝地發現,在李嘉禾墓周圍,還有不少同樣鐫刻著"Chinese Air Force"的墓碑,這些都是與她二叔一樣,被時代風塵掩埋的民國空軍。
李安面對墓群立下誓言:你們都是我的二叔,我一定要幫你們找到親人!
從2018年初開始,三十年來只關心高科技項目進展的"矽谷人", 懷著對歷史的敬畏和使命感走進了史料堆,邁上了尋找抗戰飛行員家屬、研究和記錄抗戰空軍赴美培訓史的歷程......
海內外志願者和空史專家從四面八方伸出援手,民國空軍赴美系列歷史資料和照片逐漸從封存已久的檔案櫃、歷史文獻資料網站、博物館搜尋出來,還有一些來自個人收藏。一系列珍貴史料,成為尋親認親的重要線索和依據。在愛心志願者、電視台、報社等媒體,以及"龍越基金會"的幫助下,李安已經為三十三位赴美殉職空軍找到了親人。在這個過程中,她將民國空軍赴美培訓的歷史,從高層決策到具體執行,從後勤運輸到培訓課程、生活安排等等,系統地挖掘整理出來,於是有了這本"尋找塵封的記憶"。
壯志未酬的年輕飛行員們,可以安息了。
中國改革開放後第一代大學生,曾經任職於上海社科院經濟、社會、法律咨詢中心,參與上海浦東開发相關政策及上海市宏觀經濟发展政策研究。 九十年代初留學加拿大,長期從事城市交通和企業管理系統研发工作,後移居美國,到加州矽谷高科技公司擔任項目研发管理。 2003年起,陸續在海外中文報刊,雜志及網站发表文章,內容涉及新老留學生,移民生活,社會現象及旅遊風光。現為海外華文女作家協會終身會員。 目前正以作者和歷史研究者的雙重身份繼續從事抗戰歷史研究。
我要感謝李安為了完成這本書傾注了許多時間和精力,以此向她的叔叔和其他在二戰中奔赴前線卻又被遺忘了的許多年輕人致敬。這些勇敢的年輕人是我們的父親,叔叔,兄弟和祖父。這些英雄中有許多人未能在殘酷的戰爭中倖存下來,講述他們自己的故事。李安在此書的寫作過程中將來自世界各地的空軍後代們聯繫在一起,她的作品會在今後獲得珍視。
——空校15期第五批赴美空軍學員朱傑之子、加利福尼亞州議員(第25區)朱感生
為尋找叔叔和其他在美國殉職的飛行培訓班隊友們,作者通過一系列詳盡的研究,以感人的筆觸記述了中國空軍為保家衛國而獻身的歷程,深深地打動了我們。 中國空軍戰士們與美國飛行員共同訓練,為打敗共同的敵人在中國領空比翼齊飛,一起戰鬥,與我們的父輩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這種相互信任將繼續促進今天的中美關係健康發展。
——美國第14航空隊,74戰鬥機中隊上尉飛行員詹姆斯·布萊恩特(James E. Bryant)之子,小詹姆斯·布萊恩特(James E. Bryant)
李慎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 1923年生于无锡,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 后进入新华日报、新华社,负责编辑出版为高层内部阅读的《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曾担任周恩来、邓小平和赵紫阳的外交秘书或顾问并陪同出国访问。中共十二大中央工作报告国际部分撰稿负责人。1957年因为倡导"大民主"被钦定为右派。1980年负责筹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并担任美国所首任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所所长, 1989年后离职。晚年致力于自由主义研究, 被誉为中国世纪之交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 1999年他的《风雨苍黄五十年--国庆夜独语》震撼海內外,一时洛阳纸贵。2003年病逝于北京。
本书是李慎之去世之后, 由美国所的同事自发组织撰写的纪念文集, 作者包括美国所第二任所长资中筠, 第三任所长王緝思, 著名学者茅于轼、任东来等, 以及众多由李慎之招入所内, 受其教诲与精神感召的学者和"年轻人们"。文集从不同侧面回顾了1980年代,在李慎之领导下,美国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华美国学会等开创性机构和刊物的筹备、创办经过, 丰满地呈现出李慎之作为学者与独立个体的品行修养, 以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人类命运虽九死犹未悔的真正知识分子情怀。
李慎之,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华美国学会会长。 1923年生于无锡,1945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经济系, 后进入新华日报、新华社,负责编辑出版为高层内部阅读的《参考资料》和《参考消息》。曾担任周恩来、邓小平和赵紫阳的外交秘书或顾问并陪同出国访问。中共十二大中央工作报告国际部分撰稿负责人。1957年因为倡导大民主被钦定为右派。1980年负责筹建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并担任美国所首任所长。1985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美国所所长, 1989年后离职。晚年致力于自由主义研究, 被誉为中国世纪之交思想领域的领军人物。 1999年他的《风雨苍黄五十年--国庆夜独语》震撼海內外,一时洛阳纸贵。2003年病逝于北京。
资中筠,中国著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1930年生于上海,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曾长期从事外交翻译工作,后转入学术研究。1985年起先后担任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和所长,1992年任《美国研究》主编。1993年发起了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且任第1、第2届会长。1996年退休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2000年至2005年担任南京大学-约翰-霍普金斯「中美研究中心国际问题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中方主任及客座教授。
茅于轼,中国著名经济学家,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人物之一。1929年生于江苏南京,1949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曾长期从事铁道科技工作。1984年被李慎之调入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1986年赴美国哈佛大学做注册访问学者。1990年,担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经济系讲师。1993年,茅于轼和盛洪、张曙光等经济学家共同创建了由美国基金会以及私人资本资助的民间智库天则经济研究所,历任所长、理事长,现为理事长、常务理事。2012年获美国智库加图研究所颁发的米尔顿-弗里德曼自由奖。
"老卒"是上世紀中期兩廣一代逃港群體中,對於多次逃港者的稱呼。本書作者借用為筆名,創作了這部自傳體小說,講述了中國從1950年代延續到1970年代末期的"大逃港"浪潮中的一个个案。
主人公楊帆是一名具備獨立思想的廣州青年,高中時被下放到農村"支援農村建設"。經歷多年人生曲折之後,他成為千万名对現實不滿,渴望以逃港改變人生境遇、尋求自由民主的青年中的一員。
本書記錄了杨帆惊心动魄、艱苦卓絕的多次逃港經歷,和與逃港相伴而生的珍貴愛情,也通過杨帆的所見所聞,為那個時代形形色色的逃港青年们绘制了一幅群像,其中有像他一样的知识青年,有迷途知返的造反派,也有小偷,赌徒,普通農民、市民,等等。作者也記下了自己對於逃港的思考:1949年後由上層發動的歷次政治運動,並非真正的"群眾運動"。相反,為追求平安、美好的生活與自由民主而持續数十年的大逃港,才是真正的、自發的群眾運動。
書中还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逃港相關的技術與細節,從逃港路線的選擇,指南針、橡皮筏等的手工製造,到偽造身份(報流)、偽造介紹信(流霖),再到逃港者中流行的"行話",以及政治大氣候對逃港的影響,等等,堪稱一部小型的逃港百科。
支青老卒,生性愚拙,不事奉迎,青少年時受不少冷眼和折磨,逃港後終能呼吸到自由空氣。輾轉來美後,年事已高,并無特長。唯氣力是最容易 獲得的個人資源,故從事建築業,直到退休。
高魯冀,1941年生於天津,1959年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因家族關係與著名畫家黃永玉交厚,並進而與著名作家沈從文、蕭乾等成為摯友。1980年赴美國留學,曾在包括香港《文匯報》在內的多家中文媒體任職,以調查報道台灣作家江南遇刺案而聞名遐邇,並因工作關係,與著名学者何炳棣、夏志清、田長霖,畫家侯北人、朱屺瞻,收藏家王己千、曹仲英,以及訪美的數學家華羅庚,畫家吴冠中、劉國松等等建立起友誼。 作者現已年近八十,本著對歷史的責任感,將他珍藏的與這些文化名人之交往記憶,以及一些從未發表的書畫饋贈、往來信函,公諸於眾。他说,"我若不寫出來,無人能知,更是我對歷史的虧欠。"
史钟麒生于1947年,1960年被选入刚创办的上海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前身),是该校/团最早的演员。文革时期样板戏《白毛女》中男主角大春的扮演者之一。1979年,他被著名导演吴天明、腾文骥看中,在文革后第一部表现爱情的电影《生活的颤音》中扮演主角、小提琴家郑长河 ,随后成为极为活跃的舞、影、视三栖演员。1987年来美学习现代舞,因生计曾在纽约开设制衣厂,但很快又重返他热爱的芭蕾。
这部回忆录生动地记录了他与芭蕾相伴的一生。他以感激的心情,回忆了芭蕾带给他的快乐与伤痛,人生命运的考验与转折,也从局内人的视角,将上海芭蕾舞团早期的发展历程,《白毛女》创作、上演、成为样板戏的经过,包括周恩来、江青、张春桥、毛泽东对《白毛女》的态度和起到的作用,以及可与“乒乓外交”相媲美,为中日复交立下汗马功劳的“芭蕾外交”等历史事件呈现给了读者。
史钟麒现居旧金山湾区,一方面继续从事芭蕾教学,一方面以古稀之年,仍然活跃在湾区各种华人文艺演出的舞台上。
《革命时期的芭蕾》是“壹嘉个人史”系列丛书的第一部。该系列既可以是以个体经历为主的自叙传,也可以是由个人记录的历史人物与事件。本丛书意在留存个体、家族记忆,填补历史缝隙,探寻历史真相,同时,众多浸透悲欢离合、讲述成功失败的人生故事,亦有益于后人从中汲取教益,获得前行的动力与支持。
史钟麒生于1947年,1960被选入刚创办的上海舞蹈学校(上海芭蕾舞团前身),是该校/团最早的演员,后来成为文革时期样板戏《白毛女》中男主角大春的三位扮演者之一,文革后成为舞、影、视三栖演员,曾在《生活的颤音》中扮演主角、小提琴家郑长河 。1987年留学美国学习现代舞。史钟麒现在住在旧金山湾区,一方面从事芭蕾教学,一方面以古稀之年,仍然活跃在湾区各种华人文艺演出的舞台上。
一位经历了中国抗战、内战、肃反、文革及改革开放时期的老人的自传。老人由于事故和疾病致残,又为他的经历增添了些特殊性。从他的叙述中,读者可以了解到内中时期国共拉锯地区农村生活的艰难,五十年代农村教育和升学考试,所谓“自然灾害”时期的山东农村的惨状,六十年代的北京户口管理,文革前后的残疾人政策和待遇等等多方面情况。老人身患残疾之后,经过治疗和自己的努力,恢复了行走能力,并且通过自学成为北京著名的书法家和书法教师,他的自尊自强,令人感动。
张复升,1940年代生于山东阳信县一个农村家庭,后随家庭移居北京,成为小学教师和颇受敬重的书法家。2018年病逝于北京。
《李慎之與美國所》榮登美國亞馬遜“中國歷史性傳記”類新書版第一名!作為中國社科院美國所的創辦者和早期的掌舵人,李慎之對於1980-1990年代中國的美國研究以及中國對美外交政策的制定,都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