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继2011年《资中筠自选集》、2013年《老生常谈》之后,著名学者资中筠的又一个自选集,收入其2013-2022年间尚未入集的文章,以及讲座整理稿、访谈记录。年逾九旬的资先生依然思维敏锐,笔耕不辍。 全书共两卷、八辑,涉及学术思考、公共话题、私人生活等各个方面。 上卷四辑为文化教育、公益与社会改良、闲情与杂感、访谈录,下卷四辑为历史与救国、世界观察、思故人、音乐家园。
"难求于世有济,但行此心所安"。资先生修改曾国藩名联以自况。不阿世,不迎俗,倡导中国读书人摆脱"帝师"情结......洋洋五十万言,所思所虑,还是"生于斯、长于斯、终老于斯的本乡本土"。
本书包括印刷版和电子版。
资中筠,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美国研究所退休研究员、原所长。祖籍湖南耒阳,1930年生于上海,1947年毕业于天津耀华中学,先后在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外文系学习,1951年毕业后,多年从事对外关系工作。1980年代早期参与创办《美国研究》杂志与中华美国学会,曾任杂志主编与美国学会常务理事,创办中美关系史研究会并任第一、二届会长。1996年从社科院美国所退休后,著述尤丰,并应邀参加各种学术活动。专业为国际政治与美国研究,旁涉中西历史文化,近年来关注中国现代化问题,撰有大量随笔、杂文,并翻译英、法文学著作多种。
“非常有價值的書,親身經歷和反思更值得一看 。”——Yongwei Huang,amazon.com
"作者绝少废话,叙述简练直白,切中肯綮,持论倘正,隐藏启蒙理想,这是上一世代的大家风范。"
——豆瓣读者“无异议”
“资中筠先生实乃真的勇士,遗世独立、风骨傲然的士人也!”
——豆瓣读者龙辰
“她不阿世、不迎俗,以独立的人格,自立于天地之间。”
——杨继绳
“资中筠先生,大概是今天学术界、文化界、思想界中一位最受尊敬的老前辈了。”
——梁文道
近日,美国华人图书馆员协会公布2022年度最佳图书奖获奖名单,由李安著、壹嘉出版的《寻找尘封的记忆:抗战时期民国空军赴美受训历史及空难探秘》获得“成人非虚构”类别的荣誉奖!热烈祝贺作者李安!从寻找罹难二叔到为众多长眠异国的民国空军飞行员寻找亲人,到这本书的问世,我们见证了她和众多志愿者精力与情感上的艰辛付出,也与她们共享每找到一位家属时的喜悦,一同感受随之而来的悲喜交加。以她的寻找,李安成功地冲破时间、空间与政治的阻隔,将过去与现在,以及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连结在了一起,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表达出反对战争的鲜明态度。
14期刊物中竟有8期都以"自由"为主题,几乎贯穿了办刊的全过程。如此密集、充分的讨论,在同时期的民间刊物里,都是仅有少见的。《青年论坛》在1980年代独树一帜地高扬"自由"精神,这无疑具有思想史与出版史的意义和价值。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 钱理群
你们要想了解中国的年轻一代在思考什么,可以读读《青年论坛》。
--著名历史学家、华中师范学院院长章开沅教授
这个刊物的确发表了好些在别处较难看到的饶有新意、颇有胆识的文章,提出了或初步论证了好些相当尖锐和敏感的理论问题与实际问题,这恰恰是饱学之士、老师宿儒们所未敢轻易下笔的。尽管这些文章欠成熟,有毛病,但它清楚地显示了年轻一代强烈追求改革的理论锐气和朝气。像《为自由鸣炮》(胡德平)发表以后,《人民日报》理论版转载了。像《论一九五七年》(沉扬)、《胡风系列研究序(上)》(万同林),论及了至今学术界似乎还没人碰或没人敢碰的问题。其中《论一九五七年》的好些论点是具有相当深度的。
--著名学者李泽厚《破"天下达尊":贺创刊周年》
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思想史上波澜壮阔的时代。 知识分子和广大民众从思想的桎梏中挣脱, 呼唤自由、民主、法制和人道主义的声音空前强烈。
在这一时期的思想解放运动中,理论刊物起到了先导作用,《青年论坛》杂志便是其中的翘楚之一,它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的一群青年学者创办于1984年,以其敢于触及敏感政治问题的思想锋芒、清新活泼的爽利文风在理论界刮起一阵旋风,与上海的《世界经济导报》并称为"一报一刊"。
随着时局的跌宕,与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胡德平有密关联的《青年论坛》也在峰谷之间浮沉,经受了政治风波的惊涛骇浪,最终,熊熊燃烧的思想之火被扑灭。《青年论坛》前后跨越四年,总共出版了十四期。
本书作者李明华是原《青年论坛》杂志主编。他根据亲身经历和记录,访谈了当年的多位同事、作者和相关人士,撰写了这本纪事。本书概述了8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宏观舞台,梳理了80年代中国思潮的发展脉络,对80年代思潮做了深入分析和理论反思,在此背景下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详细记叙了《青年论坛》的创办、发展、被整肃和最后停刊的经历,突出介绍了80年代的众多知名的思想文化精英及其对《青年论坛》的支持,表现了80年代青年锐利的思想锋芒,激扬质朴的理想主义激情和关切现实、改变现实的勇气与担当,同时还记录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对待《青年论坛》的复杂心态和表现。
本书披露和记载的历史细节,具有重要的思想史价值。
李明华,1949年3月出生于中国武汉。哲学博士,教授。1998年至1999年在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做访问学者一年。曾任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在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担任兼职教授。现居广州。
作者何倩出身于一个传奇性的大家族--广西桂林灌阳县唐家。19世紀末以降,這個家族政、軍、學、教人才不斷,在中法戰爭、甲午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各個重大歷史時期都留下了自己的印痕。
繼記錄外公唐肇華家族歷史的傳記性作品《百年家國:唐家故事》(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新民說,2021年9月)之後,何倩以外婆周婉瓊的家族(廣西梧州藤縣周家)歷史為素材,又寫出了一部紀實性歷史小說《西江逝水》。書中人物均以家族長輩為原型:以廣西大學學生雙雙投筆從戎參加抗戰、其後在桂林雁山的國立中央研究院和國立廣西大學投身學術的外公外婆,在東京加入同盟會、曾參加黃花崗起義、後在"土改"中被鎮壓的三舅公,曾參加黃埔軍校、與林彪同桌的六舅公,東吳大學畢業、投筆從戎參加北伐、後為國民大會代表的八姨公,等等。
由於年代久遠,史料湮沒,本書採用歷史小說的形式,以史實配以一定的文學創作,人物名字有所改動。"我知道,九泉之下的外婆,仍然會為之欣慰。因為,那樣的熱血,那樣的家族,曾經真實地存在過,而文字,是最好的紀念"(摘自本書《後記》)。
何倩,祖籍四川,生於重慶。自幼喜愛文史。美國紐約市立大學心理學學士、社會學碩士,加拿大溫莎大學社工碩士。曾執教於華南農業大學社工系。現為加拿大安大略省註冊社工,心理治療師。在診所執業之餘,讀史於東籬之下,筆耕於靜室之中,聊為無益之事,以遣有涯之生。著有《百年家國:唐家故事》(廣西師大出版社新民說2021年9月出版)。
申泮文(1916-2017),化学家,中科院院士。祖籍广东从化,南开中学 1935 班毕业生,1936 年考入南开大学化工系,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化学系。1946年被聘为南开大学化学系教员,历任南开大学化学系无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山西大学化学系副系主任、教授,南开大学元素所副所长、教授。
在西南联大前后近万师生中, 申泮文先生是极罕见的经历了从长沙临大、湘黔滇旅行团到昆明联大全过程,并最后押运三校公物北返,为联大划上句号的一 位:他作为南开大学化学系青年教员,在1946 年 7 月联大复员时参加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联合迁运委员会,被委派为三校第二批 300 吨公物北运任务的押运组主任押运员,历经一年艰险,于 1947 年 7 月结束押运任务,到北平交割清华、北大公物,回到天津,至此为西南联大画上旬号。 更为难得的是,他熬过动荡岁月,将丰富、详尽的原始文字和图像记录保存了下来。
本书由申泮文的女儿申红和助手车云霞共同编选,分为文版和图版两册;文版收入申先生撰写于不同时期的回忆联大生活、联大人的文字,以及所保存的与联大师友的通讯往来;图版收入申先生所保存的从南迁到北返的九年间的大量联大生活照片,以及后期与联大、联大人相关的照片,其中很多文件和图片是首次面世,极为珍贵。
本书是“壹嘉个人史”系列最新一种。
作者将把最初两年的版税捐赠给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寻找战争失踪者"项目 。
"他们如风过无痕,被无视、被蹂躏、被践踏、被遗忘,彷佛这鲜活、美好、无奈、无情的人间从未来过。"
作品描写了一九四零年代,在抗战、内战和韩战的战争阴霾下,生活在中国豫皖边界的,一群小人物迥异的个人命运。其中有稀里糊涂被抓了丁、懵懵懂懂被送上战场的李春禾;他的妻弟,主动参军抗日,成为优秀的军人的任天笑,在朝鲜的美军战俘营里,不得不面对回国还是去台湾的艰难选择。天笑的父亲任清泉,一位备受尊敬的乡绅,在乱世中努力尽到家国责任,竭力维持家庭的完整与做人的尊严,却无法抵御和平年代的残暴。他的妹妹任天骄,一位有学识、追求自由的现代女性,却不得不将爱情和婚姻抵押给时代强加给她的命运......
大时代巨变的覆巢之下,所有人的命运被改变。即使墙头草,不选边不站队,依然无法自保、无处可逃,依然被裹挟、被卷入残酷的历史车轮。
这是一部写给亲人的,关于苦难的中国祭书。这里,没有恶人,只有厄运,以及对厄运和苦难的的反思。
新移民,野生作家,圈外投资人。七十年代,生长于豫皖边界。后来,读了中文,误入商海,先后浪迹合肥、上海、重庆、福州,以及居住十余年的武汉。二零一九年,移居西雅图。
在纽约的华人新移民中,以“传习东方生活美学”为宗旨的 “七堂”已广为所知,他们的古琴、茶道、花道、书法等课程,吸引了许多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好者。“七堂”的主人葛文潮,曾经以“纽约公爵”之名号活跃于新浪博客。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生性散漫,好美食好游历,好新奇事物,读书不求甚解”。文如其人,他的这一自画像,与这本《纽约流水》果然有着共同的气质。散漫“流淌”的日子中,恒常如一的是超然于日子之上的某种气息和追求。如他在这篇自序里所说,“如果说生命本质是虚无的话,那么人类的任何努力终将归于虚无,化为泡影“,那么用什么来对抗虚无呢?葛文潮的”七堂“和这本《纽约流水》,是一种回答。
这本"纽约流水",从2006年开始"流"起,本来就是图个好玩,记录下生活中的琐事。不曾想疫情来之后,疫情前的"流水"、疫情间和疫情后的"流"水,"流"着"流"着,调性起了变化。如果说疫情前是莫扎特的降E调第39号交响曲,疫情中是柴可夫斯基的Pathetique,疫情后则是勃拉姆斯的第四交响曲。这些流淌的音符,正如那年月夜,在德拉瓦河看到的流光,在
时代的暗流中,折射出一抹生命的底色。
--作者自序
思想單純的琴癡易平,由於命運的安排,被抛進了"史無前例"的"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大洪流"中:他當過"紅衛兵",當過"知青";打倒"四人幫"後,他成了首屆全國招生的大學生,成了"改革開放"大潮的"弄潮兒"......然而,他最終還是被迫亡命異國他鄉......
幾十年後,他與當年的朋友們在美國加州重聚,知青時代的友誼、愛情和理想又重被激活--也許,從未消失過。甚至有人爲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本書從一個特殊的視點,真實、生動地再現了當年那場全民投入的"文革浩劫",和而後的两千萬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知青返城潮"、"知青偷渡潮"、一九七七年全國高等院校公開招考、以及接踵而來的"批判資產階級自由化傾向"等一系列的政治運動,直至一九八九年震撼中外的"六四"民主運動,同時反映了那一代人富於理想主義的的精神風貌,和他們對中國命運的不懈思考與探索。
本書是作者的長篇小說系列中的一部。
魯蔓,生於1950年代的南中國,自幼喜愛文學與藝術。
少時淘氣,歷任“頑童團團長”;當過紅衛兵,但從未參加“打砸搶”;做過知青,曾任生產隊隊長及省知青標兵;是“文革”后第一節全國大學公開招考的本科畢業生;在“開放改革”的朝中曾暢游,曾衝浪,也曾嗆水……
多年前由於機緣巧合,飄洋過海,來到美國。
現定居舊金山灣區。
应帆,江苏淮安人,现居纽约长岛。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新语丝》编辑。另著有长篇小说《有女知秋》、诗集《我终于失去了迷路的自由》。
本书收入作者二十余年以来创作的中短篇小说。
喜欢应帆的小说,他总是很善于藏起自己的锋芒,展现出细节本身的迷人。他近期创作的笔下故事多发生在美东的大都市,凛冽的空气里却充满了人间的冷暖;他塑造的人物复杂又有些暧昧,各个都是剪不断理还乱;他表达的情绪是生命的冲突根本无法回避,人伦的羁绊有痛苦也有温暖;他一直在探究社会与人的关系,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以及家庭之间的关系。应该说,应帆是写“关系”的高手,只是他绝不告诉读者究竟谁才是苦恼之源。
(海外文学评论家 陈瑞琳)
应帆的短篇小说,长于截取华裔白领情感冲突的片段,由细密而至广博。串联起来,就如同大都市闪烁的霓虹,折射出各式人物的激情和恣肆,也还有形影相随的挫败和彷徨。
(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教授 李文心)
应帆的小说专注于都会言情和两性关系。他写的人物机锋聪敏,豁达开朗,笔触中带着些许敦厚的反讽意味。从“饮、食、男女” 的场景出发而不流俗,时时在汉语和英语文化之间反覆越界。风趣的中英双关语不只是人物间的打情骂俏、嬉笑怒骂,也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涉协商、较劲过招,令人会意微笑。
旅程中的邂逅、巧遇和情挑,都是应帆小说里常见的梗,也反映都会生活的不稳定结构和随机多变。因此,以“圆”为小说里常见的结构有其特殊意涵;圆是圆融,圆弧,也是回归原点。小说常见起点与终点的重合,循着一个弧线回到了原点,然而在这个新原点上,主人公内心却达到了过去未曾的某种圆融及和解,最后的成长,也是理想与现实间的的智慧抉择。
(圣约翰大学教授 石文珊)
曲艺,机械工程博士,资深机械工程师。出生成长于山东蓬莱。2000年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赴美,并遇见同年赴美的一生挚爱孙朝辉。2020年,孙朝辉被诊断为晚期结肠癌。在身为生物学家的先生的指导下,曲艺凭借多年理工科训练的基础,大量阅读癌症医治和抗癌饮食文献,希望用实践找出一条治愈之路。2022年,孙朝辉放弃治疗离世。在失去至爱的悲痛中,曲艺禁食四十天,并在这四十天内完成本书的初稿。
这是一份读来让人心头发痛的文字记录。
这是一位妻子记录自己陪伴丈夫与癌症抗争,直到走向生命终点的旅程,以及她在这段旅程中对爱与生命的感悟。这段旅程中有高山,也有低谷,有刻骨铭心的爱,也有撕心裂肺的痛,有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也有着和死亡面对面的凝视。人生的意义,在触摸到死亡这道坚厚密实确据的墙之后反弹,碰触到生命的最深处,灵魂居住的地方。曲艺写下了贴近死亡之后用生命体验出来的那种感悟--不是思考,是生命的感悟。是触及到死亡,才有的背死向生的通透、清明和冷静。她和丈夫在生与死之间疼痛着倔强伸展的爱情,也因之而感人至深。
曲艺在书中还详细记录了对各种医疗机构、各种疗法的就医经验和体会,其中既包括斯坦福医学院、安德森癌症中心、加大旧金山医学院、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在内的美国顶级权威医疗机构,也包括自然替代疗法--葛森疗法,无副作用化疗SEF Chemo,和以全方位、个性化癌症治疗体系闻名的Envita, 以及她基于自学和照护经验,制定的抗癌营养食谱等等。对于那些同样在抗癌路上跋涉和探索的病患及家属们,她的分享提供了极富实践意义的参考。
"那是外省人被迫浪跡台灣,望鄉不見歸路的年代,他們流徙孤島,心在祖地,這抽刀斷水水更流的感情在動盪的世道裡,只有默默索求於舌尖上,細細的吸啜並品嚐從茶香到稻香的熟悉記憶,慰籍基因種子裡深植的土香。"
作者生於台灣,是外省第一代。她在這本書裡用稻香与美食串起來的,是對滋養她成長的那方水土的眷念,是對動蕩歲月中千方百計為孩子們遮風擋雨的父母長輩的感激與懷念,更是一個成年人回首懵懂往事,對當年身處其中而不自知的歷史的重新發現。從隨太平輪葬身海峽的作家、出版家姑父,到抗戰飛虎隊中方代表、日本投降時接管台北戰區空軍司令、孫立人將軍陸軍總部轄下情報署長林文奎將軍的遭遇,到父親與葉公超先生的忘年交,等等,為這滿载個人記憶的小册子,增添了厚重的歷史感。
“壹嘉个人史”更多作品,请点击这里
黃雅純 (筆名:玄黃),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碩士,任職美國公立高中數十年。教學之餘埋頭美術與文學創作,並擔任世界女畫家協會(INWAC)舊金山分會會長。 文學作品有長篇小說《南寧舊事》 (四川文藝出版社,2010),中篇《尋找玉 蘭花》、《紅白罌粟花》《鴿城》《那年,蝶年》等。 其中《尋找玉蘭花》獲 2011年度 中國《小說選刊》全國筆會中篇小說壹等獎。作品集結成書《紐約麗人行》( 長江出版社,武漢,2012)。散文和詩持續發表於美國,中國各大雜誌。
這十篇作品熔歷史性、傳奇性、言情性和文學性於一爐。雅純文如其人,端莊嫻淑,妙筆文心,她溫厚醇雋的筆性,用字優美,其溫如玉,流露出誠摯的感情,不論文中影射的人或事,是懷舊或敍亊,意藴雋永,娓娓道來恍如時光倒流,有如置身其中,令人感觸良深,低迴不已。
--著名彩墨畫家、舊金山中華藝術學會名譽會長、北加州華人傳播媒體協會前會長 古銑賢
从⼩对烹饪⽆感,只因为中国⼈的饮⻝习惯⽽以油盐酱醋调味的⾼磐磐,⼗⼆年前因为健康原因开始⼤量饮⽤新鲜果汁。⼏个⽉后,她不仅身体状况改善,还有⼀个意外的惊喜:味蕾变得格外敏感,能够品尝出蔬菜的本味,那份⾃然的清⽢让她惊喜得就像发现了新⼤陆。
当时正是从菜园到餐桌运动如⽕如荼的时候,也是新式烹饪蓬勃发展的时候, 新式的⻄餐追求新鲜⾃然,崇尚融合创新,厨房正在成为美⻝艺术创作的热点。⾼磐磐开始主动寻找、体验新式⻄餐,从⼤师们的烹饪中懂得了什么叫"⼈间⾄味是清欢";在⽶其林三星餐厅Robuchon,她更有了⽯破天惊的美⻝体验:"我明⽩了我所尝的根本不是美⻝,⽽是由味道,⾊彩,形态,温度组成的艺术佳作。我也根本不是来吃饭,⽽是来经历顶级的艺术体验。"
从⻄海岸到东海岸,从旧金山到哥本哈根,从秘鲁到⻄班⽛,这本书记录了这场惊⼼动魄的美⻝之旅。磐磐以⽣花妙笔,⽤⽂字记录了她所体验到的不同烹饪⼤师们调制的各种⽆形滋味,也记录下她强烈的精神感受和体会。让我们追随她的笔触,⼀起来体验这场独⼀⽆⼆的美⻝之旅吧。
⾼磐磐,⽣于六⼗年代,⼋⼗年代毕业于北京⼤学⽣物系,九⼗年代来美国留学,取得分⼦⽣物学博⼠学位和法学博⼠学位,专攻⽣物医学研究,⼗⼏年后成为专利律师,在美国硅⾕从事法律业务逾⼆⼗年。 喜欢⽂学,艺术,美⻝,电影,旅⾏,瑜伽。
Beijing: A Symmetrical City上市后反响強烈,美国中文电台“今日关注”栏目就此采访了壹嘉出版社长刘雁和OneKite合伙人刘丹青。点击收听
2019年4月3日,星岛中文电台著名主持人Yvonne采访了A Poetic Portal to Chinese Culture的作者卢琪韶和壹嘉社长、总编辑刘雁
近来声誉鹊起的南加作家二湘作品《重返2046》入围2017年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电影创意奖。以同名作品为题的二湘中短篇小说集由壹嘉1 Plus Books在2016年推出,是二湘的第一本书。
2019年5月26日, 湾区中文电视台优视对蔡德贵教授进行专访,畅谈实用儒学(2018年5月版)和季羡林。蔡德贵,山东大学荣休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学大师季羡林晚年学术助手。曾任《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
2019年11月16日,《革命时代的芭蕾》作者、样板戏《白毛女》中大春扮演者之一史钟麒在旧金山图书馆举行讲座,受到热烈欢迎。讲座后,史钟麒夫妇、刘雁等与旧金山图书馆中文部负责人卢慧芬女士合影留念。
2019年10月1日《星岛日报》报道了《革命时期的芭蕾》一书的出版。本书作者史钟麒曾是样板戏《白毛女》中男主角大春的扮演者,这部回忆录生动记录了他与芭蕾相伴的一生,以及《白毛女》从独幕剧到样板戏的过程等历史事件。